建網站建設之在網絡空間找文藝青年不妨去豆瓣
互聯網上的社群發展逐漸向興趣圖譜靠攏。社交網絡中的興趣圖譜( interest graph)對社交圖譜(social graph)的補充會變得越來越重要。Facebook、Twitter和Google等已開始進行“相關性”( relevance)內容推送。未來這個領域會更加熱門。下圖展示了在線信息獲取的發展過程,即搜索主導一個性化推送_個性化的意外收獲。口按年齡結構社群可以分為老人社群、孩子社群、年輕人社 群、中年人社群。
口按性別結構社群可以分為:男人社群、女人社群。
口按興趣結構社群可以分為:籃球社群、汽車社群、購物社 群、化妝品社群等。
口按生活方式社群可以分為:小清新板塊、育兒社群、軍人 社群等。
口按地理位置社群可以分為:江蘇版塊、北京版塊、上海版 塊等。
還有哪些維度可用來構建社群的分類?
未來的互聯網將更加“部落化”,企業的營銷傳播可以精準找到關鍵用戶群,找到網絡社群中的目標客戶,將之前廣播式的營銷轉化為定向傳播。另外互聯網上的部落社群化也督促我們構建自己的互聯網隊伍,讓粉絲有一個沉淀下來的家。
在中國互聯網商業版圖中,有一個獨特的社群聚集地那就是豆瓣。筆者一直在豆瓣上與別人探討閱讀的問題,因為在這里很容易找到基于同一興趣的讀者群。但通過一次租房的經歷,讓筆者對豆瓣蘊藏的商業價值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有一個朋友在北京有一套房子希望出租,但是礙于房屋中介公司的“黑心”,筆者希望能夠以優惠的價格租給用戶。這個時候面臨的挑戰是將租房文案發到哪些平臺上?為此筆者做了測試,準備了兩個手機號碼,一個在58同城、趕集網等公開的網站上發布租房信息,另一個在豆瓣的租房小組中發布相關信息,以此來觀看招租效果。筆者發現從豆瓣打來電話的10個人中,有6個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畢業生,剩下的幾位也是有較為正規職業的租戶,而從58同城、趕集網打來電話的租戶就顯得不那么“齊整”了。從租客能否很好保護房屋的角度考慮,筆者最終選擇了來自豆瓣的租戶。不能說“人以群分”,但互聯網上特定的社群確實在構建一定的部落。
在一切都以“快”為發展宗旨的互聯網行業中,豆瓣的“慢”文化成功聚攏一些忠實的優質用戶,豆瓣圖書龐大的數據庫、豆瓣的用戶量與小組數,都是在“慢”文化的影響下積累起來的。豆瓣的這種產品性格對豆瓣的成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天涯、貓撲這些前輩都因為快速沖擊的信息量帶走了產品土壤中的養分,而導致其產品最終消耗殆盡。
然而這種以各種文藝青年聚合而成,以頗似魏晉風度的清談為主線的網站文藝范模式,也給豆瓣創始人楊勃帶來了盈利的困擾。豆瓣的商業潛力也在社群信息“過濾器”這個角色的扮演上。豆瓣并無太多理由介入內容層面的直接交易,因為豆瓣上的人相信“推薦的力量”,豆瓣工程師日復一日地完善豆瓣的算法,最終為用戶帶來最為匹配的推薦結果,每一個豆瓣用戶,都將有一個獨立的圍繞著他而存在的數據庫,豆瓣將完全符合他的興趣順次展開。因為“精準”,豆瓣用戶對于商業內容的接受程度將比其他平臺更高,這種ROI將給豆瓣的廣告客戶帶來極大回報。
案例點評:如果你的客戶和豆瓣的吻合度較高,不妨根據豆瓣這個平臺的眾多特性及群組特色進行規劃,這是個不錯的選擇。第3節社群的文化,從陌陌、花田和二次元談起想要引爆社群,理解社群的文化是非常軟性又特別重要的事情。何謂文化?簡單而言就是群體潛移默化中所堅持或認可的一些規則和態度。不同社群在互聯網空間上的文化也迥然不同。
筆者擔任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互聯網社會學》課程的教師?!痘ヂ摼W社會學》課程是國內高校首次開設的獨立課程。一次筆者給學生布置一個題目——社群在互聯網空間的行為學與文化分析,有個學生用淺顯的案例分析了陌陌與花田社交平臺上文化的差異,給筆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位同學是名女同學,她分別注冊了陌陌和花田賬號,其中頭像是從網絡上找來的(就是那種被美圖秀秀處理過多次的頭像),然后選擇在夜里10點多上線。其中陌陌上的社群很直接,就是交友、見面;而花田上的社群注重互動和交流,主要是聊聊家里有幾頭像是從網絡上找來的(就是那種被美圖秀秀處理過多次的頭像),然后選擇在夜里10點多上線。其中陌陌上的社群很直接,就是交友、見面;而花田上的社群注重互動和交流,主要是聊聊家里有幾套房子、在哪上班、學歷情況等。不同的社群文化,源自平臺運營方、早期種子用戶構建的社群文化氛圍。
過去的幾年,在草根電子商務交流圈中,有一個網站叫“派代網”。這個網站是筆者所熟悉的最早提出干貨分享的社群。筆者一個朋友是圈內的大佬,她注冊了一個馬甲賬號并在派代網將其自認為很有戰略、很干貨的內容扔到社群中去,結果罵聲一片。這個家伙找筆者喝酒,探尋其中的緣由。筆者輕描淡寫地告訴他,你到一群淘寶賣家的社群中講企業管理、戰略,這群家伙看不懂,當然就罵你了。筆者也多次觀察過這個社群,開罵的文化確實很有一套,通過這樣的努力,群里文章質量確實不錯。究其原因,當年搭建社群的種子用戶們初期就是這樣做的,潛移默化中就形成了社群的文化。這個網站背后的一把手的個人性格也對社群文化的塑造起到關鍵作用。